第五章 幕后推手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5)
3000万,汇票号008737××
5000万,汇票号008737××
4000万,汇票号008737××
(以上8张汇票是以“北京泰信达科技公司”开出,资金由华夏证券公司支付)
从这张细目表上可以看出,邵淳是在10月31日之前就把款项凑齐了。一共是2.25亿人民币,当时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8.7,2.25亿人民币约折合2600万美元。加上徐增平预缴了200万美元,一共是2800万美元,徐增平购买“瓦良格”的价格是2000万美元,加上租赁拖船、过土耳其海峡等杂七杂八的费用,2800万美元足够用了。
除此之外,吴宇根据邵淳的指示,又给泰信达公司转去5000万人民币,存在泰信达的账户上,以备急需。
邵淳为了让张勇全面掌握境内外运作情况,使他在有关单位都能有话语权,特意安排他在海南隆泰源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任董事,足见邵淳对他的信任。他也确实没有让邵淳失望。
让邵淳失望的,是这个项目的“前期参与者”――徐增平。

四
徐增平与乌方约定的最后付款时间是1998年10月31日。徐增平对邵淳说:过土耳其海峡、过苏伊士运河都联系好了,只要购船款一到黑海造船厂,“瓦良格”11月初就可以启航。
华夏证券公司已经按时把购船款汇出去了,徐增平那边却悄无声息。邵淳很着急,吴宇也很着急,2.3亿人民币,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千万不能出问题啊!
另外,按照徐增平与黑海造船厂签订的中标协议,从11月1日起,如果“瓦良格”不能按时离开船厂码头,就要每天缴纳5000美元的停泊费;如果不能按时付清买船的尾款,还要按规定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瓦良格”为什么没有动静啊?邵淳四处打听消息。那段时间,徐增平经常和与他有债权关系的人拿“瓦良格”说事:我徐增平连航母都买得起,不差钱儿啊!于是,徐增平购买乌克兰报废航母的消息在外界传得沸沸扬扬,有的媒体煞有介事地把“瓦良格”航母与中国政府联系起来。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邵淳不希望看到的。
1998年11月5日,邵淳、李×、吴巍、张勇等人一起商量应对措施。
邵淳说:看来“瓦良格”的事情不公开不行啊!
张勇问:你有什么想法?
邵淳说:有人提出来,应该尽快对外宣布,这个事不是徐增平一个人干的。对外不能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
张勇问:用什么方式宣布?
邵淳说:在香港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你去搞。只有你的身份可以随便出入香港,你作代表最合适。你以澳门创律公司董事的身份向外界澄清一个事实:购买“瓦良格”是澳门创律公司的民间商业行为,不是大陆官方行动;另外可以给徐增平造成一点压力,让他赶快把航母拖回来。
李×和吴巍、张勇都说这个主意好。
张勇回到香港,把邵淳要开新闻发布会的事情对徐增平说了,徐增平当即表示同意。张勇事后分析说:“不排除徐增平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外界宣传他的公司购买了航母。航母一动,就有钱了。”
1998年11月10日,张勇和徐增平一起在香港国贸中心召开了“澳门创律旅游娱乐有限公司航母归航新闻发布会”。

“瓦良格”号航母归航新闻发布会,张勇代表澳门创律公司答记者问
左起:梁启洪、张勇、徐增平、香港议会议员(张勇提供)
在新闻发布会上,徐增平和张勇向媒体宣布了“瓦良格”的航行计划,回答了媒体的提问,当场展示了“瓦良格”将来用于商业目的的图纸,介绍了具体设计内容。
张勇和徐增平还接受了路透社、BBC、CNN等媒体的专访。一共有二十几家中外媒体的近百名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并进行了报道。香港《文汇报》的标题是《澳商购航母推动旅游》,台湾《中国时报》的标题是《航空母舰变身海洋娱乐城》,香港《苹果日报》还刊登了《构思中的海洋娱乐城》示意图。
当时所有媒体报道的主题,都是“航母变身娱乐城”。时隔13年之后,据《济南时报》2011年9月30日发表的《山东人》一文提到的这次新闻发布会,又多了一个新的版本:
1998年11月1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曾以《徐增平表示购买前苏联航母服务国家》为题刊发消息,文中说:“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向记者表示,一旦国家需要,我和创律将毫不犹豫地向国家献出这艘航空母舰,为国家服务。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购买这艘航母的目的是‘以商业行为之名,行服务国家之实,希望对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所贡献’。”
这段文字随即被各媒体广泛引用。后来,我在《瓦良格迷局》一书中看到了这篇“新华社香港分社”消息的全文。认真研读之后,我对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
一是内容与事实不符,比如“创律在购买这艘航空母舰时,已经购得它的全部30多万张设计图纸,这将可以为中国未来建造航空母舰争取时间。只要国家需要,创律可以随时提供这些图纸”,而我知道,他“已经购得”图纸的说法不属实。
二是内容与当时中央的精神不符,比如“购买这艘航母的目的是‘以商业行为之名,行服务国家之实,希望对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所贡献’”,当时中央的态度是不搞航母,在1995年底就已经明确了。这段话即便真是徐增平说的,新华社记者也不该这么写;即便是记者这么写了,社长、主编也不该这么签发。
为了把此事搞清楚,我到网上去查这篇“新华社消息”的出处,大部分和《济南时报》一样,用的都是“新华社香港分社曾以《徐增平表示购买前苏联航空母舰服务国家》为题刊发消息……”这种句式来表述。最后我在“加拿大华人网”上找到一则消息《网络报料:港商徐增平购前苏联航母服务国家》,其中有“新华社香港分社”那则消息的全文,而上网时间是“2009-12-09”。
……
徐增平买“半成品”的航母,名义上是搞“娱乐城”、海上酒店,其实他另有打算。1998年11月11日(第445期)《内参》,全文如下:
《徐增平表示购买前苏联航空母舰服务国家》
(“内参”正文略,参见本书附录一:《本书正文中涉及的有关文件》之二《不合时宜、内容虚假的“内参”》)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公开发布的消息,是新华社的“内参”。我看过新华社的《内部参考》杂志,平时人们习惯简称为“内参”。那些“内参”的文字,一般都是内容翔实、言简意赅,概括性较强,而这篇“内参”则差点火候,其中有很多常识性错误和虚假信息。我曾经怀疑这个“内参”是假的,后来我从原总参二部某局长那里查到了这份“内参”的原件,它居然是真的!我猜测,这个“内参”的稿子是徐增平的“刀笔吏”所写,不过是用了新华社记者的名义而已,恰巧“内参”的值班编辑并不了解当时中央高层对待航母的态度,所以就稀里糊涂地发出来了。因此我说这是一篇“不合时宜、内容虚假的‘内参’”。
另外,那篇“内参”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当然还有一个意义是经济意义。”徐增平说,现在国家国力还有限,在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的方针下,军费也相当紧张,因此要让国家一下拿出上亿美元去购买“瓦良格”号,经济压力很大也不合算。现在创律投资8000万美元买到了实际造价已经超过10亿美元的“瓦良格”号,对国家的经济意义显然也是相当可观的。
“瓦良格”的中标价是2000万美元,6个月后,徐增平与泰信达公司合作时已上升到6000万美元,又过了不到1个月时间,徐增平竟然把投资数额说成8000万美元了。而那“实际造价超过10亿美元”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只有鬼知道。
纵观徐增平后来的所作所为,人们不能不怀疑,他早在1998年11月就为日后向国家要更多的钱埋下了伏笔。

五
“澳门创律旅游娱乐有限公司航母归航新闻发布会”弄得动静挺大。发布会之后,徐增平也确实开始了行动。他告诉邵淳等人,他租了荷兰ITC公司一条9000匹马力的远洋拖船,正从大西洋驶往黑海造船厂。
虽然这个消息比原定的11月1日启航延后了一个来月,但毕竟开始有动静了。邵淳等人每天都在关注这条拖船的消息。在钓鱼台大酒店泰信达公司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世界地图,每天有人根据徐增平公司通报的荷兰拖船航行的距离,在地图上标注一个红点。那些日子,邵淳不论多忙,一下班就会赶到钓鱼台大酒店,去观看那个每天移动一点的红色坐标。明明知道拖船要航行十多天才能到达黑海造船厂,他还是忍不住天天去看,和大家一起分享航母即将归航的喜悦。
可是,拖船到达黑海造船厂以后,红点就停在那里不动了。怎么回事?过了一周,邵淳忍不住了,让人打电话催。徐增平说:快了快了!
又过了几天,还不动,邵淳就亲自打电话问徐增平:船怎么还不动?
徐增平说:情况可能有点变化,乌克兰那边要加钱。
邵淳一听,愣住了:加钱?加多少?
徐增平回答:还没说。
邵淳问:你估计加多少才行?
徐增平说:弄不好,不少于一个亿(人民币)吧!
邵淳说:哎,不对啊!给你的钱不是足够了么?
徐增平说:原来以为是够了,可是现在……
邵淳接着问:有文字的通知么?
徐增平说:现在还没有。
邵淳说:那就等有了文字的东西再说吧!
邵淳不解,按照国际惯例,签了协议就要执行,哪有坐地涨价的道理?他要看书面通知,因为什么加钱,总得有个理由啊!原来的协议签得很规矩,按说不该出这种另外加价的事情。
又过了几天,乌方还没有书面通知,船也不动。这时邵淳的心理感觉不好。在此之前,尽管邵淳在徐增平“钓鱼”的问题上对他有些看法,但考虑到买航母是件好事,特别是在贺鹏飞出面谈话以后,邵淳对徐增平的买船项目采取了积极支持、全力配合的态度。可航母归航的日期一拖再拖,徐增平又继续要钱,邵淳开始对他越发警惕了。
年底将近,按着公司管理规定,这时都要把公司的账目理一理,清一清。邵淳对吴宇和吴巍说:通知徐增平,年底该对账了,让他把与“瓦良格”有关的账目报过来看看。
徐增平反馈的信息是,他要先清理一下。
1998年12月下旬的一天,徐增平请张勇到他的公司去一趟。
张勇到了徐增平的公司,徐增平拿出一包材料给张勇,这是一些开支的单据,徐增平让张勇报送北京。
张勇一看,在各种单据中还有一个清单,其中“顾问费”1696万美元,“公关费”430万美金,“行政财务费”871万美元。三项费用总和为2997万美元,当时相当于2.3亿人民币。
张勇有些吃惊地说:“费用这么大?”心里话:这也太不靠谱了,比买“瓦良格”的钱还多!
徐增平说:到处都得花钱啊!
张勇说:我可以往北京报,但我觉得北京不会认。
其中的所谓“顾问费”,列出一些专家名单,这个20万,那个30万,没有任何票据,这些专家谁去查啊!报表上还有一块36万的卡迪亚女式手表,徐增平说是送给一位将军夫人了,鬼知道他送给谁了,再说这和航母有什么关系?
张勇把材料报送北京,邵淳看了很生气,华夏证券的隆泰源公司给泰信达公司转去2.3亿人民币,泰信达给徐增平汇去2.25亿人民币,现在徐增平拿来一个2.3亿人民币的账单,他是要用这2.3亿人民币去冲抵华夏证券公司那2.3亿人民币啊!
邵淳对张勇说:不对,不是这个。这跟船没关系。就要他给乌克兰汇款的底单。你告诉徐增平,别耍这种小聪明!我们不予认可。
邵淳此时的处境很不好,正在接受上级调查组的调查,本来指望“瓦良格”项目能够顺风顺水,没想到徐增平不断给他添乱。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徐增平听到了什么风声,故意趁机浑水摸鱼?邵淳对徐增平的看法越来越糟。当初的那点好印象都被他破坏掉了。(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