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错失良机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第一章 错失良机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上部 购买航母]

 

第一章 错失良机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建造中的“瓦良格”号航母(选自网络)

第一章 错失良机

 

1991年底,曾经的“超级大国”之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解体,就如同一座摩天大楼轰然倒塌,让整个世界为之瞠目。原来的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纷纷宣布独立,苏联在眨眼之间就变成了15个国家。在苏联“分家”时,国家的大部分资产被俄罗斯继承,其他另立门户的也分到了一部分。位于黑海之滨的黑海造船厂,就归属乌克兰共和国。原苏联海军在黑海造船厂建造的三艘航母面临被分割的命运:已经完成98%工程量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被俄罗斯海军强行开走;已经完成68%工程量的“瓦良格”号航母和尚未下水的“乌里扬诺夫”号核动力航母,则作为资产分给了乌克兰。

刚刚独立的乌克兰没有能力把“瓦良格”建造出来,更没有能力养活一艘“烧钱”的航母,因此准备将尚未竣工的“瓦良格”号作为半成品出售。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在乌克兰造船学院进行交流访问的教授将这一信息传回国内,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郑明将军得知后,立即向中国船舶总公司总经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潘曾锡作了汇报。

郑明对潘曾锡说:这个事很重要,应该当个大事来办。大家都知道这条船是真的航母啊!

当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正准备开年会。郑明建议开会的时候,请这个教授来说说此事,也请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刘华清来听听。

潘曾锡说:这是个好主意,你去办吧!

郑明去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报告,建议他届时到会作指示。刘华清爽快答应:等开会的时候去看看大家。

1992年初,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开年会时,刘华清真的来了。会议临时改变议程,请船舶工程学院的教授专题汇报“瓦良格”一事。

为什么郑明一定要请刘华清来听会呢?因为郑明知道,刘华清从1970年就开始研究航母,此后与航母结下不解之缘,特别是在1982年出任海军司令员后,曾多次提出对航母进行论证和研讨。

刘华清之所以热心搞航母,也和他的经历有关。他早年曾在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留过学,后来长期主管海军和全军的科研、装备建设,熟悉海军,了解海洋,也了解世界海权形势发展情况。

第一章 错失良机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由海军作家施昌学撰写的《海军司令刘华清》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华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时就十分关注世界海军强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应用,思考过航母研制问题,并于1970年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70年早春,海军党委意外接到中央最高决策层关于研制航空母舰的指令。这项“非常光荣的政治任务”,幸运地落到了刘华清的头上。斯时,他被无端撤销国防科委副主任领导职务,撵回海军做了一个小小“船办”——“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能够亲自主持起草中国第一个航空母舰建造工程报告,是身处逆境的刘华清备感荣幸和骄傲的一件大事。

 

刘华清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未对这段往事花费太多笔墨,只是简略写道:“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的方案。”

不过在知情者口中,这段最初的论证有其更丰满的一面。

刘华清的女儿刘超英回忆说:“我父亲有个特点,不管职位高还是低,他坚持他的信念。船办主任是个很小的官,但他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让国防强大,重要的东西一定要确保。”刘超英认为,父亲开始对航母工程投注精力并非偶然,“对于航母,他的意识也会超前些。毕竟他1954年到1958年就在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后来又在七院(舰艇研究院)做院长,对舰船的战术、技术都很熟悉”。(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11]

踩一下[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