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合力共振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第十四章 合力共振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第十 合力共振

 

 

从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诞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00多年。而中国航母的历史却很短暂。中华民国时期的海军司令员陈绍宽曾经提出过建造航母的建议,那也只是个建议而已,并未付诸实施。

1970年,刘华清在海军司令部担任造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期间,曾经带人研究过外国航母,主持完成了题为《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那也仅仅是个“初步意见”,1971年因为发生“林彪事件”,后来便不了了之。

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后,曾经专门组织人搞过航母预研工作。在他到中央军委工作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进航母的预研和引进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中国航母发展的短暂历史,真正付诸实施,是从海军前副司令员贺鹏飞开始的。

从我对“瓦良格”项目的调查结果来看,贺鹏飞无疑是这个项目的“幕后推手”之一。

贺鹏飞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搞航母呢?本书第一章《错失良机》中曾经提到,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任上,提出“海军战略”理论,主持研究制定了海军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装备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他认为,实现“海军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核心力量,就是航母编队!没有航母作战群,“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就难以实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和权益就难以确保,中国在太平洋就难有发言权!

刘华清决定向总部首长做一次汇报,他说:要让军委总部首长全面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不然等上级规划好了,再放“马后炮”就难办了!

1987年3月31日,汇报会在海军机关办公大楼第一会议室进行。不知为什么,总部首长一个也没来,只有时任总参装备部部长的贺鹏飞代表总部首长,率总参装备部、作战部等相关部门领导,来到海军听取装备规划问题的汇报。

1995年5月,时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黄平涛要去乌克兰,检查从乌克兰引进燃气轮机等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出发的前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到京西宾馆接受任务,时任副总长的曹刚川和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向他传达了刘华清副主席的指示:增加一项任务,到黑海造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看看有没有购买的价值。

但是黄平涛一行回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刘华清一直没有听他们的汇报。这一年的10月25日,刘华清到中船工业集团参观该公司“八五”期间预研成国展览,刘华清对陪同参观的黄平涛说:“今后不要再提造航母的事了。”

这显然与高层决策有关。贺鹏飞却不甘心。1992年出任海军副司令员以后,正好是乌克兰准备卖“瓦良格”的时候,他又分管装备建设工作,多次到乌克兰考察“瓦良格”号航母。尽管上层有明确态度,在贺鹏飞看来,政府不考虑,海军分管装备副司令未必不考虑。他一直在寻找机会。

1996年5月8日,贺鹏飞利用到大连参加两艘舰船交接仪式的机会,向中国船舶总公司副总经里黄平涛和军工部主任胡基政建议,把乌克兰当废铁处理的“瓦良格”买回来。当得知曹刚川此前已经表态:船总是国企,你们买等于是国家买,便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找个香港大老板先买下来。这才有了徐增平去乌克兰购买航母和徐增平请贺鹏飞出面作证让邵淳出钱的故事。

但是贺鹏飞是什么时候、怎么对徐增平交代购买航母一事的,因为贺鹏飞已于2001年3月28日去世,现在只能由徐增平独自讲述了。

 

第十四章 合力共振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3]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