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合力共振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2)

第十四章 合力共振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据香港2015年5月1日《南华早报》刊登的《中国成功收购航母的“不幸功臣”──徐增平》一文介绍:

 

徐增平说,1996年4月至1998年2月间,两人(徐增平和贺鹏飞)会面约十多次,其中最令他难忘的一次是在1996年7月10日。当时,徐增平应贺鹏飞的邀请,和这名海军副司令员一起在山东省青岛市的北海舰队基地,检阅和送别即将出发前往朝鲜的一支舰队。过往甚少有平民获邀出席此类活动,尤其那次是北海舰队首次访问朝鲜。

  仪式之后,贺鹏飞邀请徐增平下榻海军的北海宾馆三天,希望趁此机会游说他接受任务。最后一天,贺徐两人乘坐海军专机回到北京。回京后当天晚上,两人继续商谈航母交易的计划,一谈就是四小时。就是在那个时候,徐增平表示会积极考虑亲自前往乌克兰就交易事宜进行谈判。

1997年3月,徐增平终于正式答应接受任务。1997年底,徐增平准备动身前往乌克兰执行任务前夕,贺鹏飞也特地前往广州为他送行。

 

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看,这段文字问题较多,文中所说的1996年4月贺鹏飞就与徐增平商谈购买“瓦良格”事宜,时间、起因和时代背景都有问题。

比如,前后时间对不上。

2011年9月30日《济南时报》刊登《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一文说:

 

1997年10月下旬,身为香港创律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徐增平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消息:《乌克兰拟出售一艘未竣工的航母》……

 

四年前说的是1997年10月,徐增平看到路透社的一则消息使他动了购买“瓦良格”的心思,四年后又说是1996年4月受了贺鹏飞的委托去买“瓦良格”的。

再如,逻辑关系不对。

贺鹏飞对黄平涛和胡基政说“能不能找一个香港大老板”,是1996年5月8日的事情。文中说贺鹏飞在1996年4月就找徐增平,也有疑问。至于是否像报道中说的徐增平和贺鹏飞“两人会面约十多次”,目前无证可考。

不过,贺鹏飞参与了“找个香港大老板先买下来”的策划,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且在当时,他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的。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特别是海军内部,是不准许谈航母话题的,更不要说策划买航母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贺鹏飞,不会有人敢去碰那根“红线”。

1996年,海军司令员是我在潜艇上当水兵时的老艇长张连忠。2007年我为他写“高级将领传”时,他跟我说起过海军当年准备购买“瓦良格”的情况。1995年海军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造航母的报告,就是他签发的,后来没有被批准。我在写这部《“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时,又专门找他核实:是否知道贺鹏飞委托徐增平购买航母的事情,他非常肯定地回答:当时不知道,是2014年春天第一次见到徐增平的时候,才听徐增平说起此事。

1996年12月,张连忠因为超过服役年限,退出领导岗位,海军副司令员石云生继任司令员。这个时候,关于航母问题的“风声”已经开始紧了。海军一名宣传干部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呼唤航母”的文章,结果受到海军机关的“通报批评”。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199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时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教育科科长的陈永平写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海军航空兵》一文,被国内《现代军事》、《军事史林》、《新世纪》等七家报刊发表。文章结尾写道:“面向21世纪,中国海军航空兵的突破点在哪里?捅破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中国海军必须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拥有航空母舰,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世纪之梦,也是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梦”。(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3]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