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度陈仓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3)

 

上文说徐增平关注“瓦良格”是因为看了路透社的消息,此文又说是受了贺鹏飞的委托。这还没完。据该文介绍:徐增平说,这项交易的“幕后老板”是姬胜德。

姬胜德是何许人?姬胜德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姬鹏飞的儿子、原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1999年,姬胜德因涉及厦门远华走私案和出卖军事情报谋取暴利两千多万元,解放军军事检察院以受贿罪、贪污罪及挪用公款罪等多项罪名提起公诉,解放军军事法庭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姬胜德不服判决,提起上诉,高层认为他在被捕后能主动交代问题,积极退还赃款,并揭发其他人的违法乱纪行为,有立功表现,终审判决改为无期徒刑。

就连炮制这篇报道的《南华早报》记者也不无遗憾地写道:

 

参与策划此次秘密行动的两名高级军官都已无法解答:贺鹏飞中将于2001年去世,当时距航母拖回中国尚有一年。另一个重要人物──当时暗地里协助徐增平的前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姬胜德,也于2000年因贪腐罪名而被军事法院判处死缓,后改无期徒刑。

 

徐增平更是不无遗憾地说:我只能说,我很倒霉……因为参与交易的重要高级军官不是已经死了,就是被抓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当然不能只听徐增平先生自说自话,会尽量寻找一些旁证来证明徐增平所说的内容是否属实。

 

第三章 暗度陈仓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就像一个被打碎的陶罐,即便是把它恢复成原样,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一个了。

所以,我在这里写下的这段关于“瓦良格”来中国的历史,只能是尽量接近事件的原貌,读者没必要完全相信,最好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一下,得出自己的结论。

根据目前我掌握的资料,《济南时报》是最早报道徐增平购买“瓦良格”事迹的国内媒体。该报2011年9月30日刊登的《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徐增平购买“瓦良格”的经过。

《山东人》一文这样写道:

 

徐增平初步搜集到乌克兰对购买“瓦良格”号提出四个条件:首先要提供由一流银行开出的资信证明,证明公司在银行有5000万美金(本书作者注:另有报道说是200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而创律集团当时的银行存款只有大约3000万港币;其次必须证明购买这艘航母不做军事用途;同时这个商业项目要获得国家级批准,并且还要获得目的港所在国家签发的进口许可证。

了解清楚这些,徐增平迅速做出决策,公司人员兵分四路马上开展工作:第一路马上派手下赴乌克兰进行初步接触;第二路寻求多种可能,满足乌克兰方面提出的有进口许可证等方面的条件;第三路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资信证明符合要求;第四路在北京设立临时办事机构,沟通多种关系,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

 

可以想象得出来,这是一项大工程,徐增平指挥“公司人员兵分四路”开始工作,肯定像一个运筹帷幄的作战指挥员。当然,他自己也必须亲自出马。尤其是“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更是一场硬仗。

徐增平要买的这艘报废的航母,虽然对方要价只有2000万美元,但对于一个私企老板来说,却是一笔巨款。当时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8以上,2000万美元就是1.6亿多人民币。航母停靠在黑海造船厂的码头上,距离中国有上万海里,把它拖回来还要花一大笔运费。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融资,绝非易事。

《山东人》一文接着写道:

 

1998年1月24日,农历除夕,创律集团筹集的资金全部到位,香港汇丰银行开出了5000万美元的存款证明。这时离2月1日乌克兰要求的最后日期只有一周时间了。这一天,徐增平带着200万美金现钞,先飞回山东老家陪父母过年。大年初一又从济南飞到北京,年初三登上飞往莫斯科的班机,再转机飞基辅。

1998年1月27日,徐增平从基辅登上了开往尼古拉黑海造船厂的火车。来到船厂后,在厂长陪同下,徐增平和助手登上“瓦良格”号,考察了全船。“瓦良格”号簇新完整的舰体,精密的结构布局,每一样都让徐增平购舰的决心更加坚定。尤其是那四个巨型发动机,每个造价就要2000万美元。接下来四天时间,徐增平的时间都被两样东西占据着:一是说话,二是喝酒。朋友说,后来徐增平曾经告诉他们,那四天他是泡在伏特加中的,一顿饭十来个人,一喝就是几十瓶伏特加,感觉每个毛孔排出的汗水都是伏特加。零下20多度严寒中,开着门窗,还满身大汗。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徐增平赢得乌克兰所有官员的信任和好感。其中一位负责人私下对徐增平交了底:“我们一定给你最优惠的价格。”(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4]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