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度陈仓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2)
邵淳觉得,这倒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借6000万人民币给他,共计8000万人民币,不到1000万美元,澳门创律公司的资产就是这个2000万美元的“瓦良格”了,就说:如果这样的话,8000万人民币,占公司一半的股份了。
徐增平说:我们占51%,你们占49%,怎么样?
邵淳觉得可以。他答应再借6000万元人民币支持这个项目,继续由泰信达公司出面与徐增平合作,他和吴宇都不出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到目前为止,华夏证券公司(隆泰源公司)与泰信达公司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借贷关系。“瓦良格”项目,仍然是由泰信达公司与徐增平合作。邵淳本人并不想从这个项目中得到任何好处。不过从这时开始,“瓦良格”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邵淳后来得知,“瓦良格”项目徐增平已经操作了很久。
笔者为写此书,收集了一些材料,有关徐增平的报道很多,经过梳理,我发现大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真正采访过徐增平的记者很少,到2015年我开始动笔写这本书时为止,反映核心内容的大约只有这么几篇:
2011年9月30日《济南时报》:《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
2014年9月19日《威海日报》:《“我只有一件事高调,爱国!”──访香港创律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增平》。
2015年5月1日香港《南华早报》:《中国成功收购航母的“不幸功臣”──徐增平》。
其它内容大同小异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根据这几篇报道衍生出来的。
据媒体报道,徐增平祖籍山东烟台,1952年4月出生于潍坊,1971年参军在济南空军服役,1973年调到广州军区体工大队篮球队。1982年因走私文物换取收录机,被广州军区法院以“倒卖文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1983年作为战士复员。
据媒体评论,多亏他被文物贩子骗了,他走私的文物是赝品,否则他的罪名就大了,起码要判十几年。不过此事给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徐增平下海以后,开了一家“皮包公司”,他所采取的经营方式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到处借钱,拆东墙补西墙。一位了解他的朋友劝他:纸里包不住火。徐增平不以为然,他提出一个“竹子生长理论”:竹笋从地里出来,外面包着一层皮,这层皮就是纸。纸里包的不都是火,也有笋。你看那竹笋,过几天长一节,过几天长一节,不断成长。我是拆东墙补西墙,可我永远有墙!
徐增平的朋友被他驳得哑口无言。
徐增平下海的头几年,就是靠他的“竹子生长理论”熬过来的,据说没赚什么钱,但是他却能够通过关系,于1988年携妻子一起移居香港,创办香港创律公司。公司在香港,主要生意还是在大陆。后来,通过贸易赚了钱。他在香港买楼买地,一下成了“大老板”。
那么,徐增平是怎么和“瓦良格”号航母摽在一起的呢?目前见诸媒体的说法有多个版本:
《济南时报》的《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以下简称《山东人》)一文是这样说的:
1997年10月下旬,身为香港创律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徐增平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消息:《乌克兰拟出售一艘未竣工的航母》,报道称,“因为乌克兰同俄罗斯就履行苏联时期合同的谈判宣告失败,前苏联曾向这个项目投入了5亿美元的资金,但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这个项目就搁浅了。由于俄罗斯缺钱,乌克兰只好被迫寻找外国买主。”得知消息的徐增平马上赶赴乌克兰,声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包括舞厅、旅馆和博彩设施等,日后将其停泊在澳门附近海域。
香港《南华早报》的《中国成功收购航母的“不幸功臣”──徐增平》(以下简称《“不幸功臣”》)一文是这么说的:
徐增平接受《南华早报》独家采访时透露,贺鹏飞当时对他说,对中国海军而言,可以购买一艘现成的新航母,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此前已有两名香港商人拒绝了要求,使徐增平成为唯一的人选。
徐增平表示,当时贺鹏飞深情地握住他的手说:“为了国家,为了军队,我拜托你,一定要把它(航母)买回来!”他当时大受感动,完全被贺鹏飞说服了。(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