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曲线买船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2)
不收礼品,这是张司令的一贯作风,别说是赤裸裸地送钱了,他肯定不会收的。
一个很鼓的信封,能装多少港币呢?我曾收到过一笔5万元港币的稿费,50张千元大钞,装在信封里,很薄。这次采访,有几个人跟我说过,徐增平出手很大方,我没好意思问徐增平“大方”到什么程度。都是将军级的人物,以徐增平的办事风格,我估计三万两万他是拿不出手的。我猜测,那个很鼓的信封应该是10万港币。
衡大鹏从南海舰队退休司令员的秘书那里给我找来徐增平的电话,我怕贸然打过去不礼貌,就给他发了一个短信:
徐增平先生:您好!我是海军作家李忠效,我从我的老艇长、海军张连忠司令员处找到您的电话。他还给了我您送他的两个光盘。我去年接受海军首长派的写“辽宁舰”报告文学的任务,目前已采访一百五十多人(作者注:当时采访尚未结束),各方面的都有,因为没有您的联系方式,没能找到您。我希望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方便时请给我回电。我的资料您可以在网上查到。
4分钟后,我收到徐增平的回复:
收到,可能我正式采访要在年底才可以,之前我们可以先见个面认识一下,应大力宣传辽宁舰强军梦,唤醒国人加强国防建设才是根本,谢,徐增平。
一晃就过去了半年多,到年底了,该是可以采访徐增平的时候了,于是我于2014年12月10日给徐增平发了一个短信:
徐增平先生:我是海军作家李忠效,5月8日你曾回复我短信,说到年底可以接受我的采访,不知你何时有空?
没有回音,也不知他收到我的短信没有。一晃又过去了半年,我于2015年5月16日又给徐增平发了短信:
徐增平先生:我是海军作家李忠效,两年来,我已完成写航母的书《辽宁舰》(写该舰续建工程)、《陆上航母》(写舰载机陆上试验训练机场建设工程),马上要写《“瓦良格”来中国》(写购买和拖带工程)。前期参与此事的主要人员,除了你,大部分我都采访到了,各种说法都有,我也希望能听听你的一家之言。我看到网上关于你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不知真假,很多内容与我掌握的情况不一样,希望与你核实。我的书将作为航母的历史留下来,我希望这部历史能接近真实事件原貌。如果近期不能接受采访,可否把你的信箱告诉我?我把采访提纲发给你,请你书面回答一些问题。打扰啦!
仍然没有回音。中国有句俗话:事不过三。因此我没有再联系他。
我很认真地拟定了一个采访提纲,本来想发给他看看,可我不知道他的信箱。现在我把这个采访提纲收在书中(参见本书附录一:《本书正文中涉及的有关文件》之一《采访徐增平提纲》),如果他看到了,想接受采访了,可以按照这个提纲谈一谈,有关内容我将在本书再版时补上。

二
接着说吴巍。
吴巍喜欢交朋友,便与“瓦良格”项目结缘,并成为这个项目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大约在1997年9月,经朋友介绍,吴巍认识了一位被很多人称为“大师”的人--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尊崇“大师”的年代,很多有点特异功能和仙风道骨的人都被尊为“大师”。李×就是在那个时候,因为懂点旁门左道“脱颖而出”的,成为很多高官和大款的座上宾。据说李×没有什么文化,大字不识一箩筐,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不会写别的什么东西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能成为“大师”。“大师”讲的是天赋异禀,不是文凭学历。
朋友向吴巍介绍说,李ד能力强,人脉旺”,一定会助泰信达公司财源滚滚。吴巍也想借用他的资源,为公司开展业务提供方便,对李×真诚相待,尊称他为“李叔”。李×对吴巍说,小伙子不错,泰信达公司有发展前途。并表示了真诚合作的意向。吴巍同意李×加盟泰信达公司。
1998年初,李×将他的朋友陆昆来介绍给吴巍。
陆昆来进入泰信达公司以后,在李×的安排下,为吴巍介绍了一些有实力的商界人物,这些人对泰信达公司也表示了真心诚意的合作意向。当时吴巍刚刚经商创业,经验不足,看到李×和陆昆来诚心诚意为泰信达公司介绍关系,吴巍从公司发展的长远考虑,经与李×、陆昆来多次磋商,三人达成了合伙创业的共识。(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2]

顶一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