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合力共振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8)

尽管“体制内”的人员严格保密,但是随着“航母工程”的开工,该工程引起外界的关注,徐增平趁机进行炒作,目的是为了向国家要钱,向不明真相的人借钱。由于最早的“知情人”贺鹏飞和姬胜德一个去世,一个被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此事的原委,最后就形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第三事件涉及部门太多,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应对

按说,航母归海军使用,有关航母历史的问题应该由海军管。可海军对“瓦良格”的情况并不了解,也没人负责介绍,就连“辽宁舰”的宣传片都受到徐增平的误导,把“瓦良格”离开黑海造船厂的时间搞错了。当初国家负责将“瓦良格”从乌克兰拖回来的牵头单位是国防科工委,当时的主任刘积斌因病去世,后来的两位主任调到外省任职,2008年,国防科工委降格为国防科工局,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当年参加“瓦良格”项目的人也大都退休,因此就没有熟悉情况的人来处理此事了。

如果不是海军派我采写“辽宁舰”报告文学,无意中了解到“瓦良格”来中国的隐秘内情,我也不会来管这件事。我是凭着一个海军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花费几年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才基本弄清这段历史真伪的。不然等到那些当事人一个个离去,也许真的就没有人能把这段历史说清楚了。

 

第十四章 合力共振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

 

 

最后再来说说徐增平。

实际上,徐增平就是一个商人。在商言商无可非议,没必要把自己打扮得花里胡哨,媒体也没必要跟着起哄,把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他如果真的爱国,就应该早点把航母弄回来,而不是把买航母的钱挪用去还债、买豪宅了;他如果真要把航母献给国家,就不会到处找关系向国家要更多的钱了。从徐增平的表现来看,在国家与豪宅之间,他更爱豪宅。据邵淳说,徐增平不承认把钱买豪宅了,那么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把钱汇到乌克兰,汇到哪里去了?巨款“失踪”的时间恰巧又与买豪宅的时间重叠,这又怎么解释?

徐增平花2.2亿元港币购买“港版凡尔赛宫”之举,用现在的流行说法,就是典型的“土豪”做派,只不过那时还没流行“土豪”这个词而已。

徐增平到处散布说他为购买航母花了1.2亿美元,负债累累,倾家荡产,被迫出让股权,被迫出售豪宅,国家不给他钱。因此满腹牢骚,似乎充满委屈。如果事实真如他说的那样,那么,如果有人愿意帮他找回公道,他应该配合支持才是,而他却刻意回避,这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他的心思了。

原中央军委办公厅法律局大校律师王新建多年前在广州军区法院工作,他有一个当时的同事,现在是徐增平的法律顾问。有一次王新建对老同事说:关于“瓦良格”的事情,社会上说法很多,徐增平说国家亏了他,别人还给他“抹黑”,咱们能不能搞一个专家论证会,把各方的代表都请来,把律师和公证员都请来,好好论证一下?西方国家经常这样做,这种方式我们也可以借鉴。假话说得再好,总会有漏洞的。大家手里都有证据,谁说谎当场就会被戳穿。论证会之前,可以开个闭门小会,把程序、规则确定下来,然后再开正式的论证会。你看怎么样?

徐增平的法律顾问说:我以前跟他(徐增平)说过,他说不想惹事,让他们说去吧!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说,有损你的声誉嘛!他说,损啥损?这个事中央领导都知道,是我买的!我说,你得正名啊!他说,你放心,那些诋毁我的人,让他去跳吧!最后都得进监狱!

由此看来,徐增平是个很有自信的人。只是不知道他的这种自信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徐增平打着购买航母的旗号,骗了很多人的钱。当人家上门要债的时候,他就拿“瓦良格”做挡箭牌:你的钱我买航母了,国家不给我钱,我有什么办法?(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3]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