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黑海船厂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购买航母(3)
来到船厂,经过一番仔细验证审核后,在警卫军官跟随下,徐增平和船厂总工程师来到六楼的航空母舰专用资料库。徐增平注意到,资料库内每层楼都有有线电视监控系统和红外线报警装置,还有两人组成的巡逻队定时逐层巡逻检查。来到六楼后,只见保管员和警卫军官各取出一把钥匙,两人各自插入上下的锁眼,然后各自旋转密码盘核对密码,同时分别用右手放在两个电脑触摸屏上,不一会儿电脑发出声音:“密码正确,掌纹无误,欢迎进入第×资料库。”
一进资料库,徐增平就感受到这个资料库的宽大和标准:每个资料柜都是铁制的,整齐地分行排列着,柜上用俄文标注着物品名单,窗户都用厚厚的窗帘遮挡着,室内温度适宜,柔和的日光灯管发出轻轻的嗡嗡声,房间内几乎一尘不染。保管员随手打开一个柜子,只见柜内整整齐齐排放着纸质封皮的资料档案。徐增平问“不知资料都还齐全吗?”总工程师自豪而有把握地说:“凡是我们乌克兰掌握的资料都在内,我保证,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保护它。”
让徐增平难忘的是,当天等到所有的资料柜都装上车,由海关的人封固好车厢后,只见刚才还面无表情的警卫军官们,突然一声号令,立刻所有警卫人员都从楼里跑了出来,列队在卡车前。随着又一声口令,所有的人都严肃地向卡车敬礼,船厂厂长和海关商检人员也都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行礼。徐增平当时看到身旁的船厂厂长和总工程师等人的眼眶慢慢红了,流出了大颗大颗泪珠。这些图纸资料加上铁箱子总重量约有四五十吨,当天运走时整整装满了8辆大卡车。8辆卡车当晚直奔基辅机场,资料连夜运回国内。
这些图纸运回来后,经过仔细查对,发现30多万张设计图纸中,有部分关键部位的图纸缺失。后来徐增平经过多重渠道了解得知,原来在徐增平他们到船厂之前,乌克兰国防部和俄罗斯的情报人员已取走了那部分关键图纸。后来,徐增平再赴乌克兰,通过私人关系,终于说服了黑海造船厂厂长和总工程师,将船厂工艺室保存的另一套完整的图纸拿了回来。
也许是这段文字太“逼真”了,后来被网友大肆转发,并被一本编者自称为“中国航母第一书”的《中国航母》引用(参见《中国航母》第105页);另外还有一本编者宣称为“还‘瓦良格’以真实的历史面目”的“权威”出版物《瓦良格迷局》,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更为“生动”的描写(参见《瓦良格迷局》第96-100页)。不知是该书作者补充采访了徐增平,还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
后来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制作了一期节目:《圆梦航母“辽宁舰”》,主持人绘声绘色地又把徐增平虚构的故事讲述了一遍。再后来徐增平竟然以此为依据说:北京电视台的《档案》节目,正面准确还原了历史……(有关“瓦良格”图纸一事,请参见本书附录二:《纠正媒体在“瓦良格”报道中的错误》之三《关于徐增平买回20吨“瓦良格”图纸的问题》)
我发现,多年来,徐增平把自己对媒体说的话再拿来当作证明自己的证据,已经成为惯用的伎俩。
我在采访张勇时,对照资料读了三段给他听,然后向他求证:“你们看到的图库,是不是像网上说的这样?”
张勇马上表态说:那都是他们胡编的。乌克兰很穷,那个年代也没有这么先进的技术。我们去看的图库,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存放图纸的房间,里面有很多架子,没有电视监控系统和红外线报警装置,也没电脑触摸屏和掌纹识别器,什么都没有。可能很长时间没有人进去了,到处都是灰尘,很多灯泡不亮了,黑咕隆咚的,我们随便看了一下,也没往里面走,就出来了。
后来我又向多人求证图纸问题。据了解情况的人说,徐增平根本没有买过什么图纸。那些图纸是2002年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买回来的(请参见本书附录四《关于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图纸的真相》)。
很显然,这个用8辆卡车运送20吨图纸的情节完全是杜撰的。只是不知道是徐增平“杜撰”的,还是作者“杜撰”的。(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