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猪尾巴”要出国 (四)《我在美国当律师》(2)

几天之后,张晓武又有意路过副院长的办公室。副院长见了,连忙说:“这几天太忙,那幅字还没来得及写……”

张晓武说:“不忙不忙,您什么时候有工夫再说吧!”然后他像是很随便地问起,“副院长,听说您负责留学生出国的事?”

副院长一听这话,脸色顿然严肃,警惕性一下高起来,用一种审慎的目光看着张晓武:“怎么,你想出国学习?”

“是的,我想留学。听说您负责这项工作,想向您咨询一下,看手续是怎么办的。”

副院长大概已明白被眼前这个“喜欢书法”的学生戏弄了,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口气生硬地说:“应届毕业生不准出国,国务院有规定。我的原则是一个人都不批。国家培养你们这么多年,你们一个个都跑出去,我们不是帮别人培养人才么?”

张晓武在副院长的办公室坐了大约十来分钟,本来还想争取说服副院长,但他看出对方的不耐烦,就只好尴尬地告辞。

在此之后的几天里,曾多次在餐厅和走廊里见到副院长,张晓武和他打招呼,他表情十分冷淡。

很显然,这条路算是堵死了。怪谁呢?能埋怨副院长吗?人家是按政策原则办事的。

张晓武又托人找了一些关系,均没有结果,前后忙活了两个多月,白忙了。真是:兵临绝境。

3月,心灰意冷的张晓武忽然有些想家,于是买了一张火车票就去了青岛。寒假没有回家,已经很久没见到父母了,家中的温馨永远吸引着他。

回到青岛,和父母聊起出国的事。他问父亲在社科院有没有熟人,父亲说,没有。尽管如此他还是把社科院和研究生院的领导人的名字一一说给父亲听。当他提到研究生院新任党委书记的名字时,父亲马上说:“这个名字好熟悉,我好像认识这个人。”想了好半天,他说,“这个人可能是当时南京军事学院的马列主义教研室的教员。”

张晓武的父亲在五十年代初曾在南京军事学院受过训。当时的学员军衔都比教员的军衔高。因此,教员们有可能记得他的学员。

张晓武马上感到有了希望,他只在家呆了一个星期,就匆匆赶回北京,拜见了党委书记。

在此之前,他曾和党委书记有过一次接触,是他的一个与党委书记私交很好的朋友引见的。当时他曾问过关于留学的事,书记不负责这项工作,没有明确的回答。

这一次,张晓武是在父亲的引荐下拜望书记的。他说:“书记,我刚从青岛回来,我父亲向你问好!”

“你父亲叫什么名字?”

张晓武告诉了他。

“哦,他呀,我认识他!当年在南京的时候,他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工农干部之一。他现在在哪儿?”

“在海军工作……”

书记回忆起在南京时的情景,兴致非常高,与张晓武的关系似乎也近了一层。当张晓武再次提到出国留学的事情时,书记坦率地说:“像你这样的情况,就是到了公安局也是不会批的。”

张晓武说:“我自己也知道希望不大,不过我想去试一试,您就给我个机会吧!”

“那,这得去找保卫部门的人,不知他们能给你什么帮助。”书记显然感到为难。

张晓武自己跑去和保卫科套近乎,并说出认识党委书记。

“你跟书记是什么关系?”保卫科的人问。(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