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望乡 《升起潜望镜》(2)

上午九点多钟,我提着赃物桶上舰桥倒垃圾,因为风大天冷,舰桥上的人很少,而且都挤在驾驶台前的围井里。露天处,只有王天道一个人举着望远镜向绿琴岛瞭望。

我顺着风倒了垃圾,凑到他身边说:“这么冷的天,渔家姑娘是不会在外面织网的。”

他像是没听见我的话,毫无反应。我朝他脸上看了一眼,这才发现,他神情肃穆,满脸泪痕。我疑惑不解地朝岛子方向望去,满眼都是雪花飞舞,什么也看不清。

我把他正用着的望远镜要过来,凝神一看,发现岛上的那条大路上走着一行人,似乎是一行送殡的人。那几个人抬着的长盒子,我想大约是棺材。

“送殡?”我转向王天道用探询的口气问。他点点头。“什么人?

“我爷爷。”他的声音很小,同时还用眼睛乜了一下围井里的那几个人,像是怕人听见。

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事。又仿佛什么也没明白。“白墙左面第三栋房,是我家。”

我再次举起望远镜,透过雪幕,我看定了那栋房子。“你不准备回去看看?”他摇摇头。

我把望远镜交给他,在他的肩膀上用力拍了一下,感慨地说:“我什么也不知道。”

他回拍了我一下。我下舱去了。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几年以后,我离开了潜艇。他还在潜艇上干。

两年前当我以副政委的身份重新回到潜艇上的时候他已经当上实习艇长了。十几年前在一条艇上工作过的老战友留在部队的已经不多,我们常谈起一些过去的人和事,但是我们却很少提及绿琴岛。他现在已经有个上小学的儿子。妻子是个部队医院的医生。我见过,人很俊俏苗条,比起我们在望远镜里看到的大屁股的渔家女可俏多了,绿琴岛对他来说已经是历史了。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这么想。

忽然有一天,他又对我提起了绿琴岛。

那天,我们潜艇在水下航行,是潜望镜深度。王天道抱着潜望镜了望海面,我站在一旁和副长聊天儿。

“老李,你想不想从这里看看绿琴岛?

我看看他,说不上脸上是一种什么表情。潜艇里的灯光常常把人的表情映得失真。但从他的语气里我仿佛感觉到了他的踌躇满志。

我接过了潜望镜,于是看见了被他称作绿琴岛的那个从这个角度这一距离看显得非常陌生的岛子。我只看到了一个黑乎乎的轮廓,既看不清那褐色的山石,也看不见那瘦瘦的树和山那面的稀疏的人家。我不知他让我看什么。或许他就是为了让我“从这里”看――从只有艇首长才有权使用的潜望镜里看?

从望远镜到潜望镜,从瞭望兵到潜艇艇长,这可不是一般的变化呀!我心里有一种什么东西在涌动,像是钻进去了一只土拨鼠。

 

1987年12月18日于北京

 

(原载《解放军文艺》)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李忠效的

【小说集】

《升起潜望镜》

第十一篇 望乡  《升起潜望镜》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第十一篇 望乡  《升起潜望镜》(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