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军魂——阎保健的故事 (8)

八、魂归大海

 

因为阎保健的工作特殊,以往他和妻子、女儿在一起团聚的时间都比较短,这次由于阎保健生病住院,才是他们一家三口有机会在一起吃饭、散步,时间长达一年半。尽管这次团聚有欢乐,也有苦涩,但毕竟团聚要比分离好。

 

阎保健住院期间,来看他人的很多,一些多年不联系的老战友、老部下都来了,很多人送上礼金,让他买点营养品补补身子,盛情难却,他只得收下。

 

一天,一个老部下给他送来一大包钱,一共有5万元人民币,还有一张纸条。大意是,他要调职,希望阎保健替他说说话。阎保健对秘书周波说:你把这包钱送回去。你记住,凡是要求办事的,一分钱不收。我过去从没有办过这种事,收过这种钱,现在更不能收。

 

周波按照阎保健的指示,找到那人住的招待所,将5万元退了回去。那人说:不用首长说话了,我要表示一个敬意。

 

周波说:首长说了,一分钱不收。

 

2015年7月的一天,李春雷接到姐姐打来的电话,说母亲病重,她便回了一次青岛,看望母亲。返回北京时,阎保健的秘书周波告诉李春雷:海军苗政委来过,首长把后事向苗政委交代了,他要把骨灰撒到核潜艇基地的大海里。他说,我干了一辈子核潜艇,这样我会睡得踏实。

 

后来,李春雷去问阎保健:你是不是把后事早就想好了早就想好了?

 

阎保健说:嗯,我生病的时候就想好了。我生是核潜艇的人,死是核潜艇的鬼。

 

2015年10月12日,与疾病搏斗了一年半的阎保健在北京去世,终年58岁。

 

李春雷在家里设了一个小灵堂,很多分别40多年、远在外地的老部下,闻讯赶来,上门吊唁,他们在他的遗像前或长敬军礼,或长跪不起,都泣不成声。

 

阎保健去世以后,中央军委主席委托秘书打电话表示慰问,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各总部都送花圈,对于一名正军职干部来说,这样的规格,可以说是哀荣备至了。

 

2015年10月26日上午,阎保健骨灰海葬仪式在三亚某潜艇基地举行,军港内汽笛长鸣,向阎保健送行。水兵们被阎保健的事迹所感动,拉响汽笛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阎保健在此魂归大海。

 

阎保健是从核潜艇部队成长起来的将军,他是核潜艇部队的骄傲。在核潜艇部队中,像他一样优秀的军人还有很多,正是他们,树立了能吃苦、能战斗、勇于牺牲奉献的核潜精神,铸就了爱国、尊艇、敬核的核潜军魂。

 

我在阎保健曾经当过司令员的核潜艇基地采访时,看到这样一条标语:平时核威慑,战时核打击。

 

我觉得,这个标语既说出了这支部队的使命任务,也说出了人们的共同愿望。“核威慑”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核打击”的目的也是为了和平。

 

阎保键为了核潜艇事业,为了和平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我们应该记住他,怀念他。

 

一颗核潜将星陨落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2017年3月20日修改于兴城

2017年5月22日再改于北京

 

(原载2017年《解放军文艺》)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核潜军魂——阎保健的故事 (8)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