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特殊时期的特殊战斗集体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2)

 
1970年6月底,模式堆调试完毕,可以装核燃料了。7月15日和16日,昝云龙与军管会主任王汉亭、革委会主任兼副总工程师彭士禄一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周总理汇报模式堆工作情况。7月16日上午,周总理批准模式堆可以装核燃料试验,并派专机送他们和领导、专家一起回基地。经过一个多月装料试验,8月31日,模式堆达到满功率。9月1日,昝云龙正在准备试验总结汇报提纲,研究所政委朱勤找到他,对他说:“老昝,国务院、中央军委的09办公室陈主任要你到那边去工作,你觉得怎么样?”昝云龙说:“那我就服从分配吧!”
 
9月4日,昝云龙到北京09办公室报到。在此之前,他们在下面搞试验,遇到什么问题,向上级反映,反映到09办公室,就会得到解决。他对09办公室的印象很好,为能到09办公室工作感到高兴。
 
昝云龙在09办公室工作得很愉快。他刚来时没有军籍,不穿军装,军人出身的参谋们对他很尊重,没人把他当“臭老九”,大家相处没有任何隔阂。后来他了解到,陈右铭当过快艇支队支队长,陈世谦当过潜艇士兵学校副校长,李海亭当过潜艇艇长,都是一些很厉害的角色,现在又是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的09办公室负责人,而他们为人处世都很谦和,都很低调。不论是见上海市的领导、仪表局的局长、锅炉厂的厂长,乃至车间主任,陈世谦也好,李海亭也好,都是说:“我们来汇报工作…… ”
 
对方知道他们是代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来的,也都非常客气:“请你们指示,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当时09办公室的工作任务,归纳起来是四句话:调查研究,掌握情况,请示汇报,组织协调。实际上他们所作的工作远远超出这个范围,这一点后面将会说到。
 
陈右铭主任对大家有一个奇怪的要求:“下去听汇报,不准用本子记,要用脑子记。”为什么不让用本子记,是为了保密?昝云龙、王德宝和姜来根都说,不是的,不让用本子记,陈右铭是为了让大家专心投入工作。实际上,大家听完汇报,回来以后还是要凭记忆记在本子上。这样一来,“过脑子”的事情就记得更牢了。
昝云龙说:“过去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1971年春节前夕,陈右铭主任对昝云龙说:“你回去把家接来吧!”
昝云龙感到很意外,刚来09办公室才四五个月,自己也没提家属的事,领导首先想到了。可是,把家搬来了,住哪里呢?1969年,他把家从北京的核研究院搬到了四川夹江,现在他已经不是核研究院的人了,09办公室是临时单位,到哪里找房子?陈右铭说:先住我家楼下。房子以后慢慢解决。
 
陈右铭是七院副院长,单位分给他一幢上下两层的将军楼。陈右铭一家搬到楼上,让新调来的人住在楼下。在昝云龙一家搬来之前。新婚的王德宝夫妇、七院的金熙跃一家4口也在这里住过。最多时,楼下住了两户人家,陈右铭一家与其他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
 
昝云龙去四川把家搬回北京,夫人被安排在七院的医务室工作,两个孩子都安排了学校。他理解陈右铭的用心,要想让一个人安心工作,必须先解决他的后顾之忧。从此,昝云龙真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09办公室的工作中去了。核潜艇的主要设备是核动力,与之相关的辅助设备非常多,昝云龙作为09办公室动力组的组长,和年轻参谋姜来根出差的时间最多,每年出差时间长达9个月,大部分出差的地点在北方,如沈阳、大连、哈尔滨、富拉尔基、牡丹江、葫芦岛以及上海、武汉等,从来没去过广东、云南,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搞核电站的时候,他才第一次去广州。
 
那时出差,多是任务一来说走就走,别说买卧铺了,就是硬座也经常买不到,上了火车,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大家心里想的只有任务,不管条件怎样,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现在想想,都不知是怎么过来的。
 
昝云龙还记得他第一次去葫芦岛时的情景:晚上下了火车,眼前一片冰天雪地,到处明晃晃的。本来要吃饭的,饭店都关门了。坐一个小时汽车到了船厂招待所,打开门一看,服务员正在准备生火,屋里和外面一样冷,感觉就像是到了西伯利亚。
 
动力部门的问题非常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那天采访时,昝云龙从深圳带来一个当年专门用来记录主水泵故障问题的笔记本,仅仅一个主水泵,就记了整整一本。
 
据姜来根介绍:陈右铭主任是个“工作狂”,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废寝忘食。1971年,核潜艇在试航时锚机发生故障,铁锚抛下去拉不上来,拉上来有抛不下去。技术人员和工人反复研究排除锚机故障的问题,一直没有结果。当时试验基地条件有限,陈右铭和姜来根睡一个房间。一天晚上,到下半夜了,他还在思考锚机故障的问题。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并不时和躺在床上的姜来根讨论几句。下半夜2点多钟,姜来根困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就睡过去了。陈右铭忽然想到:核潜艇是在深海中游弋,而锚链长度只有200米,根本无法抛锚。那核潜艇还有必要安装铁锚么?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姜来根,却没有得到姜来根的回应。再一看,发现姜来根已经熟着了。他大声说:姜参谋!我还没睡,你怎么睡了?姜来根被他叫醒,交代姜来根第二天找技术人员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技术人员经过了解,美国和苏联等国家的核潜艇,都没有锚。又经过一番分析论证,最后决定:取消铁锚。当技术人员还在具体问题上纠缠不休的时候,陈右铭却跳出技术范围,从宏观上考虑问题了。就这样,一个技术上没有解决的难题,让陈右铭从根子上彻底给解决掉了。
 
姜来根说:“陈右铭主任经常深入科研生产一线协调解决问题,由于过于劳累,几次昏倒在试验现场。他还曾不顾生命危险,与技术人员一起在核泄漏现场组织抢修,因接触了大剂量核辐射,长期白血球低,最低时才1000多。虽然后来缓慢上升,但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低于正常值。最后他因小肠淋巴癌病故,不能说与当年经受的核辐射没有关系。我在陈主任他身边工作多年,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受他的影响,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后来很多人说我的工作作风很像陈右铭。”
 
09办公室还有一个特点,互助精神强。说是四个专业组,工作起来就不分组了。不管谁出差,只要遇到其他专业组的问题,都要带回来,转给有关人员,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加强了办公室的团结协作精神。
 
昝云龙为09办公室总结了“三个非常”:非常能战斗,非常高效,非常和谐。
 
核潜艇工程办公室是一个有担当的团队
 
09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协调,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光是协调还不行,有时还需要他们来“拍板”。用姜来根的话说:我们这些小参谋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这种权力不仅因为09办公室代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还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可贵的“担当精神”。
 
反应堆的压力壳是核潜艇的重要设备之一,质量要求比较高。在压力壳的制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壳与盖子之间的密封面上老是有气孔和麻点。一个姓符的总师认为这样不能用,而生产单位则说,不可能完全消除气孔和麻点。于是双方僵持在那里,工作无法向前推进。情况汇报到09办公室,办公室副主任李海亭带领参谋姜来根前往工厂了解情况。
 
技术人员向他们汇报,说的都是专业术语,什么铁素体、奥氏体,李海亭是军事干部出身,听得云里雾里,完全听不懂,就对姜来根说:你说怎么办吧?
姜来根说:这里面的东西很复杂,我以前当军代表时都处理过。气孔和麻点,一点没有做不到。
李海亭问:那怎么办?像这种情况。
姜来根说:气孔和麻点要尽量的少,但没有是不可能的,只要不是贯穿型的就可以。
李海亭说:小姜,你说个具体意见。
姜来根说:根据大家讨论的情况,气孔和麻点,8个不行,7个以下就算合格。(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