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水兵浪漫曲 《升起潜望镜》(3)
叔叔您快点给我们来信啊!
白苗苗
×月×日
白苗苗同学:
你好!两封来信都收到了。非常感谢你和同学们去看望了我的父母。不久,我将代表我的父母对你们进行“回访”。
我们的军舰刚刚靠码头,至于军舰去海上执行的任务以及为什么这么久,因为不便介绍,希望谅解。
你的“抗议”我已转告“海豹”叔叔。不过他对你说他像海豹也表示了不太强烈的抗议。现在是一比一,平了。
在没有动笔写信之前,我又按照你的提示认真地看了一次照片。先前只注意找你,没怎么注意看你的老师。这回倒是都注意地看了。仍然没有找出像老师的你来。看来我这人太笨了点。
下面我接着讲那个没完的故事吧。
从培训班回来以后,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另一艘军舰上去了。原来的政委不舍得让我走,和支队干部科的同志说,“调别人都好说,就是这个丁是丁工作离不开。”但最后还是把我调走了。这艘军舰装了一台新的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要技师,干部科就选中了我。
这台机器对我来说是新东西,技术很复杂,把这台机器交给我,我心里有些不安。如果发生故障,别人都不懂,只玩儿我一个,行吗?我翻来覆去的思考,最后决定:干了!
我有这样一个信念:每办一件事,就是办不成也要尽力,起码可以接近目标。比如像万米赛跑。
后来军舰到船厂改装,我就每天跟班向工人技术人员学习。在船厂三个多月,从没休过星期天。到目前为止,三四年了,电影电视就看过一部《霍元甲》,因为我从小练过武!
我们舰长对学习非常支持,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都大开绿灯。他说:“这个钱应该花。这叫智力投资。但有一条,要学好。”不像有的领导怕花钱。不谦虚地说,我们的钱没有白花。
军舰出厂以后我又到天津学了五个多月。生产我们那台机器的研究所在天津。我们一起去的有五个人。五个多月,我们只到中山路洗过澡,别的什么地方都没去。从住地到研究所,两点成一线。我们在这条线上早出晚归。春节我们是在天津过的。春节晚上的电视都没看。研究所的同志都放假回家了,一位师傅把他的钥匙交给我们用。他诚恳地邀请我们春节都到他家里去吃饭,说不去他会生气的。但我们还是没有去。结果初一晚上他冒着风雪,跑了很远的路给我们送来了饺子。我们很受感动。他说:“你们这些孩子啊,大过年的,也不知道休息,也没个人管。你们吃不上饺子我也过不好年……”我们一边吃着饺子,眼睛都湿了。我们学完归队后他写信说:“你们是闯出来的迷惘的一代,对我们全家都是教育。”
这次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积累了不少材料。为了使我学到的东西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准备动手写一本通俗易懂的教材。考虑到战士的文化程度和部队的其他特点,教材不能太繁,也不能太简。光参考书就看了几百万字。用了半年时间写出初稿,十三万字,还画了一百多张图。我这些图花功夫最大,使用价值也最高。
我们有个专业术语叫“对弹治疗”,以前对弹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弹内出现问题都要请技术部门的专家来。现在我用一个表――《对弹信号传递表》――把所有的线路都标出来了,弹内情况一目了然。
画这张表时,正赶上大热天,舱内舱外温度都很高。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我测了四五千个点,后来忽然感到心发慌,并有一种破坏欲,见了什么都想砸,见了钢笔铅笔就想折。舰上的医生医院的医生都诊不出是什么毛病。支队司令部的业务长见了我从不说“赶紧写”,总是说“好好休息,好好休息”。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那种奇怪的现象也就渐渐地消失了。
后来我又写了一本《导弹手操作条令》,三万多字,舰队有关部门拿去印刷出版下发部队了。(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