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四部门 一 航海长姚其樑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3)
在海校学习时,除各自的专业学习外,还有共同科目的学习,如:潜构、队列、游泳、轻潜水等等。其中轻潜水训练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先要学习理论知识,接着还要在加压舱中体会压强的压力差,然后再到潜水池中进行实际潜水。上艇之后,还要下到海里练习潜水。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五号码头的两个浮码头之间进行潜水训练:在浮码头放一根拴着重物的绳子沉到海底,另一个浮码头也是如此,再在两个重物之间连接一根绳子。从浮码头至海底,深度大约14米左右,绳子上每隔一米打一个结,标明数字,作为下潜、上浮时的调节压力的标记。水深10米就相差一个压力,如果不调节压力,潜水人员就容易得“潜水病”。潜水时,身穿黑色线衣,脚穿胶鞋,固定好潜水器材(包括配套的氧气瓶、呼吸囊、过滤器、头罩等),需要换气时,先把呼吸囊中的空气吸入肺里,再供氧按钮,之后把肺内废气,从鼻子经过头罩上的皮膜(俗称“小尾巴”)排出。我下潜的过程很顺利。在我上浮时,正巧遇到一群尖嘴小青鱼,一换气排出的气泡,把它们吓得四处逃散。它们可能奇怪:这是何种怪物,还会生这么大的气?
院校毕业后来到潜艇作战部队,环境变了,由教室、操场转变为码头、战舰。在六十年代末,我们潜艇部队的战备训练特别繁忙,不是在海区与水面舰艇合练,就是远航训练,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有时返回码头基地也是补充给养,没多久又出海训练了。记得有一次在锚地待命,正值寒冬腊月,一连刮了好几天的西北风,气温骤降,寒风刺骨,浪花飞到甲板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扶手缆上都挂着粗大的冰凌。潜艇在锚地一待就是许多天,艇上储备的新鲜蔬果早已告罄,每天只能食用罐头。肉罐头、水果罐头、蔬菜罐头,甚至还有米饭罐头。也许有人会说,罐头可是好东西啊,我们想吃还吃不着呢!其实,罐头食品远不如新鲜蔬果好吃。罐头吃多了,有人就会感到肠胃难受,消化功能也差了。有胆大的战士向张连忠艇长建议:能否给支队发个报,让他们派船送些新鲜蔬果来?张艇长反问道:“我们现在的训练是为什么?不就是为实战么?要逐步适应罐头食品。”
在一次远航训练中,潜艇遇到了数日的大风,整个大海都上下翻腾起来了,在水下四十多米,潜艇还左右摇晃各15度左右。很多人在水面航行时,浪大了要晕船、呕吐,肠胃特难受,一潜到水下,若无涌,则平静得很,就如在陆地上一般。要是水下还有涌,那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潜艇各舱所处的环境不同,气温相差也颇大,可谓“春、夏、秋、冬”。一般情况下,各舱人员不准随意走动,只有几个人例外,其中包括潜艇政委,因为他要到各舱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我记得王敬礼政委去各舱时,要随身带着防寒服,根据不同的舱室气温,随穿随脱,他却乐此不疲,兢兢业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经过部队这座革命大熔炉的锤炼,我转业到地方后积极发挥作用,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为地方的港航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我已是银丝皓首,退休多年,仍在发挥余热,从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到身体素质都觉得还可以。老话讲:“人生七十古来稀。”我现在六十有五,也是奔七十的人了,但在现代人的观念里,仍属“小弟弟”。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海军潜艇事业,无怨无悔,并感到自豪与骄傲。
记得原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他的话,说出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心声。
我想,老艇纪念册《大海深处的青春航迹》,记录下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感和精神。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