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艇部 六 副政委孙承勤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3)

他带头严抓部队管理,为了检查艇员起床动作,他在患高血压、天天服药的情况下,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跑步,锻炼身体。部队吹起床号时,他已经满头大汗地站在大宿舍门口了。艇员们看到政委这样以身作则,个个动作非常麻利,迅速集合起来,出操跑步。

他非常关心干部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有个军士长爱人来队,住在贮水山招待所,晚上外出返回时没有赶上交通艇,从三码头一直走回五码头。政委和我一直等到他归队才睡觉,那时已经接近午夜12点了。以后这个干部再未迟到过。

艇长王忠和对训练质量、战斗作风要求非常严格。潜艇离靠码头,进出港非常利落,有时几个口令,艇就靠上码头。经常有兄弟单位的同志称赞我们艇离靠码头动作利落,我们都很自豪。

我与王忠和艇长一起工作的第一年,恰逢我艇担任春节期间战备值班。为了利用春节期间渔船靠岸回家过年、海上渔船少的有利条件,经上级批准,我艇出海训练二号科目。大年三十岸上放鞭炮,我们在水下潜航,文艺组准备了“春节晚会”节目,炊事班准备了饺子馅和皮,休更人员便分舱包水饺。艇员们边看节目边吃水饺,高兴地说:“过个水下春节更有意义。”

副艇长谭恩赐经常与艇员进行工作交流,及时了解艇员的思想情况。他文笔很好,口才也好,字写得也好,经常与艇员打乒乓球,密切艇员之间的关系。

“一班人”的为人教育着我,鼓舞着我,为我此后做好艇副政委、政委工作树立了榜样。我在副政委岗位干了两年,依靠艇长、政委领导支持,搞好团支部、革委会工作,关心艇员的生活。干部家属临时来队,我带着艇上的“学雷锋小组”,把招待所房间的窗户和墙壁用报纸糊好,把透风的门用胶皮钉好,把炉子准备好,让他们暖暖和和地团聚。

155艇的官兵非常“顾家”。艇在岸上没有仓库,革委会、团支部就在宿舍大楼和鱼雷检修所之间的空地上盖了一间仓库。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找石头,找砖头,找水泥,用地板车一车一车地拉。一群不懂设计和施工的土建造师、土瓦工和土木工,不到一个月就把近50平方米的仓库建起来了,把装鱼雷架等重要设备及文体器材、三轮车都送进了仓库。咱的艇员自豪,别的艇员羡慕。

我特别喜欢与有文体特长的艇员交朋友,轮机班长李忠效有篮球特长,是篮球队长,又有写作特长,还是文艺创作组的组长,与团支部朋友多,请他做团支部副书记、革委会的文体委员。大家都叫他“五长”班长。记得我艇进行鱼雷攻击科目训练,他出海回来,站在木凳上、趴在上铺写出了散文《鱼雷攻击之前》,不久,《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的编辑来组稿,认为他所写的生活很独特,带回去很快就发表了。一个班长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文学作品,当时也算创造了潜艇部队的第一,后来他成长为海军的专业作家。

舰务兵王友达也很喜欢文艺创作,经常写黑板报稿子。我们艇出的黑板报,经常被支队宣传科、俱乐部评为优秀,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不断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转业后当上文学杂志的编辑。打乒乓球很有水平的王克安经常代表艇上参加比赛,有几次还获得了支队比赛的前一、二名。

想想在155、210艇工作的几年,非常留恋和怀念,忠效这次策划出纪念册,让我多写几句,回忆咱们艇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我认为有这么几条:

1、“科学”——严格按照条例管理咱们艇队,使这艘艇越来越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2、“奉献”——我们一直担任战备艇,重大节日都“齐装满员”担任战备值班,别人过节放假,我们的艇员过节归队。多少干部,爱人、孩子生病的时候,都不能回去照顾;多少战士,父母生病的时候,都不能回家看望。我们艇的家属们也能理解,她们说:“我们习惯了。”

3、“和谐”——以人为本的党支部关心干部、战士,使一班人心齐团结。官兵和谐,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4、“过硬”——千方百计完成训练任务和战备任务。这是一切军事工作的落脚点。咱们艇多次被支队、舰队、海军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1]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