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艇部 六 副政委孙承勤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2)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随核潜艇出海共计800多天,平均每年出海80天以上。因他出海天数多,任务完成好,1995年6月被海军司令员、政委批准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誉为“核潜艇部队师职政工干部出海天数最多、一次性出海时间最长(90昼夜)、航程最远(太平洋)、下潜最深、一次水下潜航时间最长的政工干部”。
孙承勤退休以后,被基地邀请筹建基地军史馆,他用了两年时间建起军史馆,又花了一年时间编写出一部60万字、100多幅照片的中国核潜艇部队史料《水下长征三十年》,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此后,他又受基地领导委托,在两个建筑工地,任甲方现场办公室领导,花了9年时间,为基地驻青干部建造了5栋、近600户经济适用房,被济南军区营房部评为优良工程,群众、领导都很满意。
我总结,从210潜艇出来的人,讲究实干,不尚空谈。孙承勤就是一个讲究实干的代表。
近年来,孙承勤经常被各单位请去作报告,对部队官兵和社会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016年夏天,他应老部队邀请,给刚分配到潜艇基地的大学生讲核潜艇部队的战斗精神,当讲到90天长航最后拼搏阶段的情况时,不少大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孙承勤撰写了一篇文章《科学、奉献、和谐、过硬的艇》,讲述了他在155、210艇工作期间的感受和印象,现转录于此,以飨读者。

科学、奉献、和谐、过硬的艇
孙承勤
1974年初,我调到155艇任副政委。当时张连忠任艇长,王忠和任第二艇长,王学芳任政委,谭恩赐和张朴洵任副艇长。支队政委刘三友找我谈话时说:“这是一条战备值班艇,要很好地发挥和运用你在机关工作过的经验,注意观察事物,总结经验。”上任后,我就注意从艇长和政委及支部一班人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总结155艇的经验。至今记忆最深的是他们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思路。
我和张连忠艇长一起工作的四年时间里,深刻感受到,他是严格执行条例的模范。他经常以解放军“三大条例”、《海军舰艇条例》、《潜艇训练大纲》、《作战条例》和《损管条例》为准绳,结合艇上的实际,严格要求自己和艇员。他是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和命令的模范,但决不盲从。他对我说过,上级的指示一定要严格执行,但有的领导头脑发热,脱离实际时,我们要问几个为什么,多加思考,不要盲目随大流。他是严格训练的模范。一次,为了迎接军委首长视察海军,青岛海军部队要在海上进行实兵对抗演习,我艇担任对“敌舰艇”实施鱼雷攻击任务,他锚泊训练,发射鱼雷几十条,命中率达到百分之百;他带领艇队自觉从严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从集合站队进食堂“一路队列一路歌”做起,有时有的内务值日值班时没有做到,他下令队伍立定,亲自整队,队列整齐,歌声嘹亮。“文革”期间,支队很多单位“松、散、差”,我艇一直被松散单位的人视为“军阀管理”。但我艇官兵仍都很自豪。张艇长身先士卒,带头干苦活累活。当时艇进4808厂小修,因“文革”期间厂里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造反闹革命”,不上班,张艇长号召军士长和老兵提着艇上发的罐头到老工人家走访。如刘德俊、张军等老工人一见到155艇的朋友们来了,穿上工作服就进坞,上艇下舱干起来。张艇长也穿着工作服,在船坞除锈刷漆。由于他带头,我们艇每次进坞都能按时出坞、试航,出海训练。
政委王学芳是威海人,是我的老乡,又是兄长。他教导我把干部战士视为兄弟,对先进的、中间的、后进一点的都一视同仁,经常找干部战士谈心,解决干部战士提干、升学、入党等实际问题。他出海深入战位做思想工作,到战位检查坚守岗位情况,还把开水送到战位。有的干部战士带病出海,他到战位、床前问寒问暖,送病号饭,风浪越大,他越是这样做。(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