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 (十二)《我在美国当律师》

第三章 和美国法律做“游戏” (十二)《我在美国当律师》

 

从一楼到三楼

 

李忠效手记——

张晓武的事务所开业三个月之后,就在佛特劳代堡市旁边的密罗瓦市(Miramar)买了一幢住宅,他让太太卡萝里辞掉在奥兰多的工作。在一个周末,他租了一个长型的集装箱大卡车,自己开车,把所有的家当从奥兰多的旧住宅拉到了密罗瓦的新住宅。当时他刚刚开始做乳胶手套生意。因为事务所的工作很多,忙不过来,他就让太太去管生意,而他则腾出精力专心作案子。

这时,他的雄心仍在律师事务所的扩展上,他时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努力。

7月,他办公室隔壁的那个律师由于生意不好,就退了房子搬走了,他便把这间房子租了下来。这样他就有了两个房间作办公室。正好对面是个公用的会客室,与他的两个房间连起来,让人感觉很宽敞。在选择办公室的位置、面积等方面,张晓武是很精心的,他认为,办公环境是客人看到的律师事务所的第一形象,马虎不得。

这也是他对自己的事业进行的设计,可谓精细万分。

8月份,原来的秘书邱小姐因为要去读法学院,不得不辞去秘书工作。不久,他又雇了一位秘书小姐专门给接电话。这个小姐远远比不上邱小姐的工作能力,也只能接接电话而已。

这时候,他的知名度愈来愈高,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工作量更是在不断增加,于是他就想:要不要多雇几个人?雇员增加,办公室就要扩大,不仅要给雇员发薪水,还要为他们交纳各种税金,事务所的费用要大大增加。但是,收入能否稳定持续下去,还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要精打细算,对事业的发展进行预测,这种预测远比作案子累得多。

11月份,他终于决定雇一名临时律师,同时他决定退掉现有的房间,而在这写字楼的另一端选择了一个套间租下来。

套间的中间是秘书办公室,左边的大房间是他的办公室,右边的房间给雇来的一位律师。这时候他聘用了两位秘书:一位是美国小姐;另一位是中国小姐,来美国前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

那位临时律师是美国人,干了一段时间张晓武觉得他不行,就毫不犹豫地让他走了。这次解雇,他再没有解雇吴小姐时那样地多虑。接着又雇了一个女律师,这个女人可能是养尊处优惯了。工作干得不积极,往那儿一坐,一个大公司的老板似的,干了不到两个星期,张晓武就又断然辞退她。这时候炒雇员的鱿鱼早已不像刚开始那样不好意思了。他明白,现在雇人干活,如果对不称职的雇员不好意思,将意味着他和他的雇员都没有饭吃。在美国就是这样,朝不保夕的生存环境吞噬着人们的温情。竞争不容忍温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张晓武继续雇人。优胜劣汰,他有了选择优秀雇员的经验。1991年初,他又雇了一个美籍西班牙裔的洪都拉斯人作临时律师。这个人倒是虚心好学,工作也积极,但是他跟张晓武干了五个月之后,觉得学到了移民法方面的知识,就向张晓武提出:要做他的合伙人。做合伙人就是和张晓武共同做老板。

“你没有什么资本,怎么做合伙人?”张晓武说。他不太理解洪都拉斯人的思维方式。刚当了几个月的雇员,居然想和老板平起平坐了!

“我自己就是资本,我的才干就是资本。”洪都拉斯人说。

“是吗?”张晓武十分惊讶洪都拉斯人的自信。但他耐心地说:“像你这样的人,美国到处都是。不信你走出去看看。”他觉得这个自以为是的洪都拉斯人,太小看了美国的移民法,五个月怎能学会与美国法律打交道的技能?

洪都拉斯人走了,临走时,他说他要自己去开事务所。后来张晓武再没听到有关他的消息。

洪都拉斯人走后,一位过去在北京与晓武一起的同学,向他推荐了一个北京来的研究生,是伯克力大学毕业的。还没见到这个人,张晓武就对推荐者说:“我知道他。”

同学问:“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不久前我在报纸上看到的。他自称是第一个考上美国律师执照的大陆来的华人律师。”

同学说:(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