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厂家来人 《深海两万里》
四 厂家来人
舱室里,三个女人,与众不同,皆约40岁左右,穿着工作便装,有点色彩斑斓,由动力长带领,一舱忙碌完事,又转战三舱。
“干什么的?”老李看到她们三个女人手上拎着包包便问袁动力。
“检查呼吸器!”袁少文动力长边走边回答老李。
“我们的呼吸器,潜水班不是给我们全都检查过了,刚刚装艇上的吗?怎么又来个检查?”老李不解又问。
“厂家例行检查,这不关潜水班的事。人家检查的标准不一样。”
三个女人,那娴熟的技术,一个一个细节地检查,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记录潜水装具的每个节点、部位,特别地认真仔细,特别有搞技术的范儿。
“呼吸器”,这是潜艇上平时对“潜艇单兵轻潜水装具”的简称。这玩意,在过去都是潜艇兵自己检查其质量好坏。氧气氮气氦气的含量是否充足,也是艇员自己用表测量。三种气体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气瓶装着,用一些阀件与管子连着,供潜艇艇员从水下脱险逃生时呼吸用。多数是橡胶制品,所以艇员也经常需要对它进行保养。但自己保养就不像这三位女“专家”仔细了,往往就是抓一把滑石粉,把橡胶部分涂了又涂,等我们训练时,一穿,浑身刷白,脸上也是“白粉”,十分不科学。
现在,工厂方面直接来人专门检查,一丝不苟。用企业的信誉和质量,绝对地保证每一个呼吸器,都是可靠安全的,她们这是对“生命”的负责!
看过一部电影《水下72米》,讲述的就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一艘潜艇,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站在海岸能看到的地方搞演习,潜坐海底时触碰了一颗“二战”遗留的水雷,炸漏了潜艇。艇员逃生时发现,全艇的呼吸器,只有一件是好用的,后来,只有这一个人逃生成功,并游上了岸。这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故事。
动力长也跟着三个女人,查一件记录一件,并与战位号对应。哪怕是备用的,一件都不放过。
这时,一个穿白大褂的高个子,手拿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液体,像是要做化学实验。他是油料库的化验室里的“化验员”。
干什么的?化验潜艇上使用的油料是否合格。
动力长对这事极不满意。他不相信,这油料从油库装到艇上后,就不合格了?
“你化验油料,到他妈我们艇上来抽油干鸡毛?还穿个白大褂,我还真以为是化学家呢!”动力长一边记写着呼吸器的编号,一边说道着高个子,整得这个高个子,手拿俩烧杯,一脸的尴尬,手足无措,好不自在,勉强笑着说:“这是上面要求的,我得按要求来。”
“行,你验吧!”动力长不好意思伤到了高个子,语气缓和了点问,“什么时候出报告?”
“明天,和水的报告一起出。”高个子回话。
“要不合格早通知哈,我们马上就换!别等我们要出海了,你们才报告这不合格那不合格的。还平时不说,一开会,就向首长报告,就怕首长不知道你们干活似的。听到没?!”动力长冲着高个子喊话。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