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艇部四 政委王学芳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3)
指导思想明确了,方向对头,既抓革命,又抓军训,这样就激起了我们做好工作,搞好训练的积极性。在“动乱”的年代里,我艇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全训,干部战士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普遍提高,达到了“出得去,开得动,打得准”的要求。在那个以“突出政治”为中心的背景之下,我艇承受各种压力,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不顾个人前途及安危,训练出这样的水平,在当时海军潜艇部队里,是独一无二的。
当年在艇上一起工作的干部战士,每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特点最突出的是艇长张连忠同志。他认真好学,作风严谨,说话干脆利索,办事雷厉风行,工作兢兢业业。他对部队要求特别严格,培育了一种实事求是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战斗作风。
毛主席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27艇的干部都能坚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要求下面做到的事情,干部首先要做到。艇上日常管理,各种规章制度贯彻,公差勤务等,干部总是做在前面。
全艇干部战士关系融洽,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一切行动强调统一,如有时晚上部队看电影,不管愿看与否,都要列队到场,不得单独行动。大家养成了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习惯,自由散漫等不良风气在这条艇上基本没有立足之地。
全艇干部战士都非常重视武器装备的管理和保养,能够娴熟操作和使用自己掌管的机械仪器,并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不带故障过夜,从未因设备故障影响潜艇的出航。每次出海,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在艰苦条件下锻炼人的意志,才能练出好兵。吃苦耐劳,连续作战,是我们艇一贯的作风。在大风大浪海况条件下,潜艇在水面像一叶小舟,颠簸起伏,左右摇摆,很多艇员站立不稳,呕吐不止,但没有一个人发牢骚,讲怪话。所有人员都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神抖擞,一丝不苟履行自己的职责。
我们艇常年担任战备值班,经常参加海军、舰队组织的各项演习,装卸鱼雷已成家常便饭,速度很快,曾达到平均15分钟装卸一条鱼雷的水平,创造了支队装卸鱼雷最快的纪录。
潜艇更换电池也是一项比较复杂且艰巨的工作。记得我们艇第一次更换电池,多数同志对这项工作比较陌生。根据其他艇的经验,更换一次电池,大约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多则一周。我艇在装电池时,经过严密组织,科学分工,起早贪黑,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把两组一共224块电池更换完毕,当晚熄灯前保证了正常供电。像这样的装电池的速度,在潜艇部队是首例。潜艇更换电池不是经常进行的,环节不是很复杂,但是个消耗体力比较大的活儿,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是完不成的。
潜艇远航训练是较为艰难的任务,出航之前,搞好坞修是个关键。当时船厂工人不上班,很多工作必须自己干。潜艇进坞,船坞的水还未排净,我们的干部战士就开始自己动手搬运铁架子和木板,搭成桥板,待船坞水排净后,艇底除污除锈的条件已经具备,全体干部战士一起上阵,迅速投入工作。
坞修时最苦最累的是水柜除锈、涂漆。由于水柜空间狭小,活动受限,再加上夏天闷热,空气污浊,有很多同志被油漆熏得晕倒,但是即便是这样,也没人叫苦喊累,休息一会儿继续干。大家的行动感动了工厂工人,他们说:我们修过很多艇,没见过你们艇这样的作风,我们佩服。你们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否则对不起工人阶级的光荣称号。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坞修。再加上我们从各个角度与工人同志搞好关系,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坞修任务,为潜艇出航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条艇没有惊人的事例,也无突出的丰功伟绩,只是在和平年代,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地行使职责。长期的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骨干,为海军建设发展输送不少干部和技术人才。上至海军、舰队,下至支队各艇,很多同志都在这条潜艇上留下了足迹。(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