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372潜艇出岛链记》

后 记

 

我是一个老潜艇兵,早期曾先后在潜艇部队工作了十年,从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一直干到潜艇支队政治部宣传干事,后来又从舰队机关下到艇上干了一年副政委。我对潜艇部队很有感情,所以这次接受采写372潜艇事迹的报告文学任务,我是倾注了心血的。

离开潜艇部队快30年了,现在潜艇部队的装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曾经工作过的03型和33型潜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372潜艇是从俄罗斯引进的,很多东西我不熟悉。为了把这篇报告文学写好,我做了很多功课,比如,我先看了机关有关部门前期整理的资料,并给一些潜艇部队我认识的人打电话,听听他们对此事的反应,然后一到372潜艇所在的潜艇支队,我就向他们要了一份372潜艇的构造图纸和一份操作条例,支队政治部的同志很惊讶地问我:“李老师,你能看得懂潜构?”我说:“试试看吧!”后来我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居然看懂了,比如,舱室结构不一样,别的潜艇是七个舱,它是六个舱;武器装备不一样,别的潜艇只能打鱼雷,他还可以打导弹;高压气压力不一样,别的潜艇是250个压力,它是400个压力;动力系统不一样,别的潜艇柴油机可以带螺旋桨航行,它的柴油机只负责充电,别的潜艇是双车双轴,它是单车单轴……接着我又专门到艇上参观了两个小时。我看得很细,并问了很多问题,带我参观的潜艇副政委许建文也深感意外。我不是想在他们面前卖弄我的那点可怜的潜艇知识,我只是想把一些问题搞清楚,以便在写的时候能把事情写明白。

说实话,在372潜艇这次远航的问题上,从机关到部队,争议还是很大的。因为大家所站的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或者因为对这型潜艇不太了解,说什么的都有。我作为一名海军作家,如果完全忽视这些问题,只是人云亦云地说说事件过程,歌颂一番英雄壮举,那是不负责任的,甚至就连歌颂都歌颂不到点子上。我在采访372潜艇艇长易辉的时候,他对我说的一番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报纸上刊登了我们的事情以后,外单位的人告诉我,我到网上看了,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我当时没看到那篇报道,我对易辉的解释是:“新闻报道的篇幅太短,很难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

后来我认真研究了易辉说的那篇“不是那么回事”的稿子,发现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可能是记者不熟悉潜艇,又加进了一些自己想象的东西,报道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另外“豪言壮语”太多,这就难免让懂得潜艇的人产生反感和歧义了。

以前有很多反映海军部队生活的作品,有的在社会上反响还很大,但总是被海军官兵诟病,就连我都曾被“殃及”:“你们海军作家写的那是海军生活么?”因此我坚持一个原则,我写海军题材的作品,一定要做到让海军官兵认可。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军官兵与广大民众相比,毕竟是少数,还是应该以大众口味为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作为海军作家,写海军题材的作品,首先得让海军官兵认可才对。如果能够兼顾大众口味当然更好,若不能兼顾,那就只好舍“大众”为“小众”了。

这部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我希望能被海军官兵认可,首先是潜艇官兵认可。套用鲁迅的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要说:“只有海军的,才是大众的。”

借此机会,我要对在我采访写作此书期间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有关人员表示感谢,他们是:《人民海军报》高级编辑、记者刘文平,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主任郭富文,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政治部主任何占良、宣传科长楼擎云,372潜艇政委张学东、副政委许建文等。

 

作 者

2014年12月18日于北京丰台万泉寺“听雪斋”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李忠效的

【报告文学】

372潜艇出岛链记

本篇已连载完  感谢阅读

后记  《372潜艇出岛链记》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后记  《372潜艇出岛链记》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2]

踩一下[0]

发表评论